(相关资料图)
在开展诉源治理中,施秉县白垛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紧贴乡情实际,积极探索“1234”基层治理模式,提升基层诉源治理效能。
建立“一项”机制。在诉源治理中,该乡立足于预防层面,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化拓展、集成推广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,扎实推进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治理机制建设。根据全乡7个村人口分布和自然村寨坐落情况,将全乡95个自然寨划分为85个网格,在网格内按照10户左右为一个联户的方式,划分192个联户,从寨老、退休老干部、退役军人中选优配齐联户长192名,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关口前移,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处置和第一时间解决,让矛盾止于未发、纠纷止于萌芽。
打造“两套”模式。该乡坚持德治、自治、法治相结合,充分发挥德治、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性作用,推进基层诉源治理。一是打造“院坝协商”治理模式,发挥基层德治作用。由支部搭台,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村“两委”成员、群众代表聚在一起,以院坝会的形式,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商会议,研判分析辖区内平安建设状况和安全稳定形势,协调化解重点矛盾纠纷调解和隐患清除,实现矛盾不上交、服务不缺位、平安不出事的目标。今年以来,白垛村黑冲片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商会议3次,调处群众矛盾纠纷3起。二是打造“寨管委”治理模式,发挥基层自治作用。为把治理工作落实在一线,该乡综合考虑地理位置、生活习惯、邻里亲疏等因素,在白垛村黑冲、大庆、何家坳等村民组建立“寨管委”23个,从村寨中的人大代表、退休干部、护林员、护路员、保洁员等人员中选配寨管委委员107人,并规范制定了寨规寨训,给予村寨自治权,促进村寨自治作用发挥,让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。
组建“三支”队伍。一是组建村级人民调解员队伍。根据调解工作要求,该乡围绕懂农民、晓法律、善调解的原则,从村“两委”成员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等人员中推选组建7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,落细落实村级调解工作,让小事、急事、难事在村级就可得到及时化解处理。二是组建行业部门调解队伍。结合综治中心、农业服务中心、林业站、国土所、应急管理站、社会事务办、残联、妇联等股室业务特点,发挥行业部门懂政策、精业务的作用,组建行业综合调解队,强化行业部门诉源治理工作连带责任制,推动形成平安建设联创、社会管理联抓、突出问题联治、矛盾纠纷联调、重大风险联防、源头治理联动的良好局面,从源头上减少诉讼量。三是组建法律工作服务队伍。发挥法律工作者专业性作用,聚焦惠民、利民的服务目标,建立法律顾问制度,深化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工作,明确7名法律顾问结对白垛乡各村。同时,推进法官上门服务工作,对疑难纠纷,及时协调县法院法官上门开展纠纷调解,推进法律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。
推动“四个转变”。通过靠前指挥、关口前移,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,推动溯源治理实现“四个转变”。一是诉讼量向少转变。院坝协商、寨管委充分发挥了德治和自治在基层溯源治理中的作用,一般的邻里纠纷、婚恋家庭纠纷在村寨内就可以得到很好化解。林权纠纷、土地纠纷、劳资纠纷等在行业部门的调处化解下,也可得到有效处理;难事、麻烦事则可以在法律工作者的法治调解中得以化解,大大降低了基层诉讼量。二是化解速度向快转变。通过联户长“吹哨”报信、网格员入户劝导,即可在第一时间解决纷争;联户长和网格员解决不了的问题,网格员及时上报信息,由综治中心负责协调解决,确保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。三是治安形势向好转变。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化解,避免小事拖大、大事拖诈问题发生,有效降低了民转刑、刑转命等风险隐患,促进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向好转变。四是群众满意率向高转变。在抓诉源治理中,白垛乡立足“以调减诉、息诉止争”原则,尽量于诉前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,群众可以在不花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意结果,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。
编辑/一审 潘成婷
二审 李 炜
三审 刘 敏
核发 向天祥
